這幾年,斷捨離這個概念流行了一陣子。
減言之,就是減少物品,使心靈更輕鬆。
斷捨離後,而更進一步的,就是所謂的極簡主義(Minimalism)。
乍看之下,好像就是把東西丟光光。
以前的我,覺得能夠達到斷捨離的境界,應該就是非常厲害了。對於更進一步的極簡主義,總覺得是走火入魔。
今年去北海道旅遊時,恰巧看到電視在介紹極簡主義的奉行者「佐佐木典士」,並到他住的地方訪問。節目看完後,不禁讓我想更深入瞭解這個「主義」到底是如何。
透過網站,發現他在今年六月出過一本新書:「僕たちに、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」,所以就到淳久堂把「它」請回家。
透過他的分析,我發現用「走火入魔」來形容極簡主義好像有點過份,因為似乎有些它的道理存在。尤其透過一些個人價值觀的分析,我似乎有點被打動了。
書中第三章提供了55項可以參考的想法,另外又追加15項更深層的思考方向。在這邊把它稍微整理(免得以後要再重看一次日文,比較花時間)。
附上一些作者的看法、一部份是我的小小心得。
Best 55:
1. 先捨棄「我無法捨棄任何東西」的想法。
無法捨棄並不是性格的問題。你只是沒有學到如何捨棄的技術。探究為何無法捨棄的原因,就可以變得知道該如何捨棄。
2.「捨棄」本身是項技術。
任何技術都是要透過學習的,而非一蹴可幾。愈使用會愈容易上手。
3. 「捨棄」並非失去,而是獲得。
人對看得見的東西比較敏銳。所以對於捨棄物品後所看不見的,例如時間、自由、空間感,比較無法意識到。所以捨棄物品時,多想想可以獲得的無形優點。
4. 明確感受、認知「無法捨棄」的理由。
捨棄是項技術,所以需要循序漸進。先瞭解「無法捨棄」的真正理由是很重要的。
5. 並非「無法捨棄」,而只是因為麻煩。
人多半喜歡維持現狀,因為最不花費精力。捨棄需要花費力氣,所以會不喜歡做,但最後會落得被物品包圍的下場。無法捨棄的理由,是否真的如所說的「只是捨不得」呢?但也許只是因為麻煩。
6. 「腦的記憶能力」、「精力」、「時間」都是有限的。
即使是薄如信用卡的物品,我們還是得花費時間精力在上面。是否應該把精力花在更值得的事物上呢?
7. 現在就開始丟!
「明天再丟」的明天永遠不會來!
8. 丟了會後悔的東西:一個都沒有。
9. 首先,將看起來明顯就是「垃圾」的東西捨棄。
凡事都由小做起,循序增強,總有一天會完成。重點就是「馬上開始做」。
10. 同樣用途的東西,超過一件就丟掉。
以剪刀為例,假設有三把,先丟掉一把應該不會是問題。選擇不喜歡、沒在使用、已經不好用的先丟。在減少的過程中,最終應該有機會達到只留下一個。
11. 一年內沒有使用的東西就捨棄。
沒在使用的東西就丟吧!這是減少長物的鐵則。東西上面滿是灰塵就是最好的信號。三年才會用到一次的東西就考慮用租的吧!
12. 為了別人視線所擁有的東西就丟了吧。(指的是透過東西,展現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看的物品)
只使用自己喜歡的東西。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13. 分清楚什麼東西是「必要」和什麼是「想要」。
只是因為「想要」而採購的話,東西一定會愈來愈多。要想清楚什麼對自己是「必要」的東西才是。
14. 難以下決定丟掉的物品,就用拍照代替它吧。
通常難以丟棄,是因為怕自己忘了曾經在這樣東西上付出的情感。希望將來看到它時,還能回想起這段記憶。所以為它拍張相片,以後透過相片,不也能達到同樣的功能?
15. 會勾起回憶的物品,就透過電子化的方式,方便以後緬懷。
通常這類物品,我們大多是把他塵封在某個角落,其實不太有機會再看他一眼。不如就把它電子化吧。這樣想看的時候,立刻就可以搜尋到,反而增加重新檢視它的機會。
16. 不要為同居的「物品先生/小姐」負擔房租。
人常會想要住更大的房間。但有俗話說:「人坐著只要半張榻榻米,睡時也只要一張榻榻米的空間」。其實更大的房子,都是為了你的同居人「物品先生/小姐」。物品愈來愈多,就如同「物品先生/小姐」愈來愈胖,
也因此需要更大的空間。所以來幫「物品先生/小姐」減肥吧!
17. 把「收納」「整理」的想法丟了吧!
不論是「收納術 」或「整理術 」,物品進入家裡的方式如果還是不變,就永遠沒完沒了。所以首先還是減量為先!東西少了,就會連想亂都亂不起來,又何需收納術和整理術呢?
18. 首先,把收納「巢」丟了吧!
收納箱不丟,即使內容物一時變少,似乎免不了會再增加。不如捨棄如「巢」般的收納箱,這樣物品多到亂的話,應該就只有減少一途,反而會提醒自己該減量了。
19. 畸零空間(DeadSpace),就讓他是畸零空間吧!
不要想說要好好利用畸零空間來收納東西。有了畸零空間,反而會讓人對居住的空間感到開放自由。如果總是將畸零空間塞滿物品,就如同客滿的電車一樣,硬要使用各種方式,將人塞入車廂的話,這樣是無法喘息的。
20. 永遠都不會來的「將來某一天」的想法就忘了吧。
不管是家電的附件/壞掉待修的物品,常會想說哪一天會用到/哪天找個時間修理。這種「將來某一天」要做的行動,是永遠不會有行動發生的。
21. 捨棄對過去「執著」的念頭。
即使曾經對自己意義非凡,但如果對現在的自己沒有幫助,就把它處理掉吧。對於過去事物太執著,反而會錯失許多對現在有重大助益的機會。因為太過執著於過去,就容易忽視現在發生的情事。
22. 已經忘了的東西就丟吧。
整理物品,常會找到一些自己擁有,但毫無印象的東西。即使有些東西很珍貴,也把它處理掉吧!因為要不是你再次發現他的存在,你根本就不記得它。在忘記它的這段期間,你不也是過得好好的?所以也表示它對你的未來人生應該不會有任何影響吧!
23. 別在丟東西時當創意家!
不要在整理的同時,為不需要的東西,賦予它各種創意再利用的發想。因為終究你還是不會如你所想的使用它。
24. 把「要回本」的心態忘了。
東西的價格,買來後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降低。就如同股票一樣,當它一直跌跌不休的時候,不要想說要保本,而是要儘早停損吧!不喜歡的東西要能夠回本,機率實在不高。再加上你還要花上的時間和精力,保證是樁穩賠不賺的生意。
25. 把「建立家中庫存」的想法剔除。
現在的社會,東西的取得都變得非常容易。並沒有必要花費心力,去回想家中還有多少庫存、要如何收納這些庫存等,或是因為特價就先買來囤積起來。其實當東西用完了再買,做到零庫存,反而能解省更多精力。
26. 看自己是否還「怦然心動」
透過對於物品是否還「怦然心動」,來取決是否要捨棄多餘物品。這也是著眼於「現在」這個時刻,不是未來,也不是過去。所以也是個可以信賴的判斷方式。
27. 利用「拍賣代理」的方式,立刻把東西放開。
將不要的物品,委託專門的代拍業者。雖然可能遠比自己拍賣所能取回的金錢少,但卻可以減少因為麻煩而放棄拍賣,繼而堆積下去,並使得物品的價值隨時間增長而消逝。可以不用花費時間精力,不啻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。
28. 利用拍賣的方式,對物品再一次確認。
透過自行拍賣,你在上架的過程,會再重新一次審視你要拍賣的東西。會想起當初購入的原因,也會知道為何現在不需要它了。這樣也可以避免再次買到不需要的東西。
29. 利用「到府收二手品」的業者
即使使用代理拍賣,還是得有物品寄送的手續。當面對比較大型的東西,或是不容易包捆的物品,這時倒是可以使用「到府收二手品」業者的服務。他們會到家中收舊物,同時估價並現金交易。雖然賣價不高,但是業者會把他轉賣給需要的人,不至於浪費資源。而且可以花費最小的精力達到清理的效果,使得「放手」這件事更容易了。
30. 不要再想「當初是用高價買回的」
東西賣出到你的手上後,物品的價值隨時間增長而消逝。在把它交出的同時,我們所設定的價格往往帶著「自我偏差」。放棄這種想法,會讓「放手」這件事更容易。
31. 把商店當成你的倉庫。
在現今社會,我們實在沒有必要把自己家當作倉庫囤積物品。想要的東西,在24H的便利商店、網路商店都有。我們不用花倉管費、也不用擔心倉庫空間不夠了。就把商店當成你的倉庫。
32. 把街道納入你的隔間。
為了接待客人,特別設置甚少使用的沙發椅、或空出一間客人專用臥室,實在沒有必要。街上有不少可以取代這些功能的店家,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。就讓這些店家,成為你可以招待客人的餐廳和臥室。換個想法,可能性就更寬廣。
33. 對擁有的物品,無法忘我說出特點或擁有的原因,就丟吧!
如果不能如數家珍的說出這些物品的特點,或是擁有的原因,你對這些東西的滿足感應該很低,那就不要留著它。
34. 不會想再買一次的東西,就丟了。
所擁有的東西,當它因故消失時,卻不會想再花同樣的價格把它買回來的話,那就表示它不會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。就丟吧!
35. 你還記得到目前為止送出過多少禮物嗎?
大多數的人甚至不會記得送過對方什麼東西。更不會問收件的對方「上次送你的東西有幫我好好地使用它嗎」? 對你而言,如果收到的人並不會喜歡的話,你是不是會希望收到的人不要留著它,把它處分掉是比較好的呢?
如果送東西給你的人,因為你丟了它而生氣的話,這人應該也不會是什麼真正的好友吧!
36. 試想如果你自己是亡故的人,你會怎麼期待?
如果你不幸走了,你會希望你的東西造成其他人的困擾嗎?所以換個方向想,好好的處理掉死者的東西吧,畢竟死者也會希望你過得更幸福吧?
37. 減量後,留下來的東西才是重點。
重點不光只是在減量,而是因為減量的關係,你才會更注意到留下來的東西對你的意義。
38. 造成東西增加連鎖反應的「大元帥」優先處理。
買了一項東西(例如電腦),是不是會跟著有其他配件(印表機、滑鼠、鍵盤、延長線等)一起出現?如果主要物品消失的話,是不是也可以不用留下這些「小兵」?所以,優先處理你身邊的這些「大元帥」吧!
39.如果沒有準備建造「博物館」的覺悟,就先把收藏丟了吧!
沒有這種覺悟,還是把收藏的工作交給別人做吧!
40.別人有的東西,能借就用借的吧。
對不常用的東西,不要在乎是不是自己所擁有,你所需要的是東西的機能,而非擁有的感覺。只要你心存感激的向朋友借用,多半不會造成朋友的困擾。
41.能租的東西就用租的。
如果使用頻率不高,能用租的就租。把管理物品的費用和精力考量進去,其實用租的其實意外地划算。
42.把丟掉的東西和減量後的房間公開在社群網站上。
你會因為別人的眼光,意外變成一種督促自己的力量,使自己更有動力達成減量。想要丟掉的東西,如果剛好可以給有需要的人,也可以稍微減輕丟棄的罪惡感。
43.從「無」開始的話?
假設你從什麼都沒有開始生活,一天只能從原來擁有的物品取一件回來使用,並再次確認這項物品對你的意義:如果搬家的話,你會帶著他一起走嗎?如果被偷了,會再花同樣價格買回嗎?這會讓你瞭解物品在你心中的順位應該是如何。
44. 假裝丟掉。
想像你沒有某項物品的狀態,是否會對生活造成 影響?由此可以當作判斷的基礎,決定這樣物品是否真的對你很重要。
45. 丟掉會讓你一看就覺得厭煩的東西。
某需東西,並不是不喜歡他的功用,但是可能配色或其他原因,使得你已經覺得厭煩了,那就丟吧!記得下次購買的時候,請採買不會讓自己容易厭煩的品項。
46. 買一件進來,就丟一件出去。
至少總量不會增加,也許還可以進化成進1丟2,甚至進1丟N。不過,「進貨」和「出貨」的東西要對等。如果買一台微波爐,就不該只是處理掉一個橡皮擦虛應了事吧!
47. 瞭解「沈沒成本」
當你已經花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額(或精力)在某件事物上,卻沒有看到任何成果時,記得提醒自己「沈沒成本」的概念。也許不再繼續投資下去反倒才是正解。
48.如果感到失敗,就立即承認。
選到一件在試穿時OK的衣服,後來又覺得和自己不搭,卻硬要勉強自己要穿到夠本。這時不要忘記考慮到「勉強」所造成的成本!承認失敗,追究原因,讓自己下次選擇時更得心應手。
49. 買到的東西,當作借來的使用它。
你買到東西,如果把它當作借來的話,應該會更加好好對待它吧?當你不再需要他,就把它出售給需要的人,這樣不就如同你只是借用一陣子嗎?同時對物品的循環利用來說也是好的。
50. 不因為便宜就買。不因為免錢就拿。
不要忘了,東西囤積在家中,你還是要幫它付租金的耶!而且還要花精力管理它!這樣想一想,你還覺得有賺到嗎?
51. 煩惱「這能丟了嗎」時就丟了。
思考東西「能或不能」丟的判斷基準,其實,並不會比99元和100元間的差異大。所以,絕對不能丟的東西外,大多的物品應該都是可以放手的。
52. 真正需要的東西,一定會再回來。
丟掉東西常會讓人害怕,覺得將來的某個時間點會需要它。其實,如果真正需要的話,到時候你也會想盡各種方法取回。但拼死拼活也要再度取回的物品,幾乎不存在吧!
53. 感謝後再丟。別丟掉感謝的心情。
如果收到不喜歡的東西,那就丟了吧!重要的是,別讓自己一直讓不喜歡的情緒損耗自己的精力。但對製作物品的人、送禮的人的感謝之意,倒是可以留在內心。
54. 真正可惜的,是自己的心情。
丟東西時,常會生出可惜的感覺,尤其是還很新、能使用的東西。但這種「捨不得」的想法,其實一直在損耗你的精力。我們該注意的,應該是自己的心才對。所以,不需要東西的丟了吧,否則真正可惜的,是你的心!
55. 丟了,但別忘。
有些值得紀念的東西,可以用電子化留存,反倒比實體的東西,更容易一再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。所以,可以丟了它,但別忘記它。
追加15項:
01. 產生滿足感的,不是東西的「個數」。
如果能夠以2倍、3倍的意識注意它,就會有2倍、3倍的滿足。東西一多,反而會分散注意力,使得對物品的滿足感降低。
02. 把便服制服化。
把時間和精力,花在選擇衣服上,是件不值得的事。選擇有自己風格的衣物,甚至全都是同樣款式,不僅可以節省精力與時間在穿搭上,同時可以展現自己的個性。現在這個社會,即使有人用「怎麼總是穿同樣的衣服」來揶揄,但這種方式,應該漸漸地會變成一種理所當然吧!畢竟現金社會,東西實在多到氾濫啦!
03.東西不多,反而可以展現出個性。
正是因為東西不多,所以使用人的性格更不會被物品所遮蓋。豐富的經驗所造就的個性,更勝於品項氾濫的物品所給人的觀感。
04. 想丟的念頭超過5次,就丟了。
不管有沒有意識到的,據說一人一天需要考慮的次數高達6萬次。而這麼多無意識的思考中,確實意識到一次想丟的念頭,那就該丟了。有了五次念頭,之後一定還會有100次、1000次的想法。
05.真的不知道是否需要(某項物品),就做實驗看看吧?
先丟丟看,如果真的非常想要,再去買回來就好了。
06. 少少不便帶來一點樂趣。
處在小小不便的環境下,會讓自己需要感到快樂的臨界值下降。只要處在比現在更方便一點的環境,立刻就會感受到,產生一點小確性的感覺。
07. 即使心動的物品,也試著丟了。
有時心動背後,必須得付出些代價。例如旅遊時的紀念品,有時為了挑選紀念品,常常會忘了該好好享受旅遊賞景的樂趣。如果不再執著(即使它是讓你很心動),也許,你就可以拋開更多的束縛。
08.即使身體健康,也試著做點「生前整理」
對自己有意義的東西,對他人來說不一定是如此。試想不要為收拾你遺物的人造成麻煩,先做好整理吧。
09.即使東西減少了,也不損及自我。
沒有人會因為你東西變少了,而疏離、責怪你。因為你還是你,並不會有所改變。有的只是因為東西減少,會更加有活力。不如說東西變少了,「自己」卻變多了。
10.對使用「物品」的常識存疑。
使用東西,似乎都有約定成俗的方式。但有時候,為了這些大家約定成俗的習慣,不知不覺地,反倒需要更多配件來完善這些習慣。也許換個想法,偏離常識,就可更加地減少物品的總量。
11. 不要考慮,直接丟了吧!
不少東西我們讓會考慮再三,例如銀行帳簿等。但沒有著些東西真的就會有問題嗎?那遇上火災的話呢?也許並不一定如你想的重要。(PS:這部分似乎有討論的空間)
12. 並不是做「減少物品」的比賽,不要責怪持有的人。
物品的價值是對持有人而言。不要把自己當成是一切的標準。在減量的過程中,請維持中道。
13.丟東西成癮,和持有成癮一樣都是病。
不論是丟東西或是持有東西,都是因為物品有了「差別」產生刺激,讓你有持續下去的動力。但因此成癮的話,不論丟棄或持有,都是一種疾病。下次要丟東西,要注意「減量」並非目的,而是「減量」能帶給你的結果,才是減量的目的。
14.極簡主義只是手段、序章:
減量只是過程,減量後能帶給你不同的人生發展,才是真正該注意的。
15.自己多思考所謂的極簡主義。
極簡沒有一定的標準。沒有規定皮箱可以裝入所有的家當才算極簡。一切以自我為準。只留下對你有真正用處的東西,並透過極簡為手段,瞭解自己該展開如何的人生,才是極簡主義的真諦。
以上各點,我覺得都不能太斷章取義,必須配合書中的論述,一起思考,才有以偏概全的疑慮。
不曉得會不會出翻譯書呢??